进入7月,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启暑假模式。如何度过一个快乐又充实的假期,考验着学生和家长对假期生活的安排能力。在“双减”后的第一个完整暑假,孩子们如何度过?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?家长对孩子又有着哪些担忧和期待?
围绕上述问题,近日,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调查,共有2131名家长参与。调查结果显示,43%的家长认为与往年相比,今年暑期孩子的空闲时间更多;78%的家长和孩子为暑期生活制定了计划。
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表示:“有目标、有可行性的假期安排,对孩子有序生活是非常有益的。近八成的家长能做到这一点,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确实承担起了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,这正是家庭教育促进法所要求的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已制定了计划,33%的家长表示,估计孩子不太能按照计划安排暑期学习和生活。
那么,什么样的计划能够得到孩子认可和高度执行?
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薛海平表示,在制定暑期计划时,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,注重沟通协商,明确假期的“主人”是孩子,避免越俎代庖,“假期中,孩子有惰性是很正常的,家长们可以通过设置奖励和惩罚,提高孩子执行计划的积极性”。
孙云晓表示,比起非常细致的活动安排,好的假期计划要有导向性,“生活是变化着的,假期计划也应该留出余地和弹性,让孩子学会应对变化。计划不需要过于机械和严苛,要能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管理,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”。
调查显示,尽管家长期待孩子通过假期体验生活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,但与学习、阅读和运动这3项最受重视的活动相比,家长对孩子的假期睡眠、家务活动关注最少。
“这个现象,和父母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。”孙云晓说,给孩子充足的睡眠是假期价值之一,做家务、学习做饭洗衣等,则是孩子利用暑期参与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。从今年秋季学期起,劳动课将成为中小学生的一门独立课程,烹饪、整理收纳等成为必学内容。孙云晓表示,家长要抓住时机,锻炼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。
面对假日,不少家长也在调查中表示了担忧,如担心疏于学习会导致孩子被“弯道超车”、假期网络游戏沉迷等。
对此,薛海平表示,尽管暑假是学生复习和预习的难得机会,但并不是学生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期。“良好的学习效果,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和保持健康、积极向上的心态。”他提示,不要被假期高强度学习的效果所迷惑,要重视假期放松孩子身心的价值和意义,关注孩子成长的后劲。
对于网络游戏沉迷等问题,孙云晓建议,比起严防死守,“更智慧、更有效的方式是替代”。他表示,父母要在关注孩子兴趣和特点的基础上,用更有吸引力的安排把孩子从游戏中“拉”出来。例如,如果孩子不喜欢阅读文学著作,观看经典影视剧就是一个有价值、吸引孩子的替代选择,“关键是要想办法唤起孩子内心的自觉”。
与过去教育资源匮乏、假期活动单一、孩子是主要支配者的假期相比,薛海平认为,今天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呈现出重视规划、活动多样、家长和社会参与度高等特点,帮助孩子度过美好假期,在当前尤其需要警惕家长对暑假的“包办”,以及不良的暑假学习竞争和压力等问题,“让假期成为孩子享受的‘休闲充电站’,不要让假期变‘假’”。
什么是理想的暑假?
在孙云晓看来,假期生活最本质的特点和价值,是过一种与学校不同的生活。“不管是做家务劳动,还是参观博物馆、名人故居,或者回老家寻根、做社会志愿者,孩子的生命力和潜能非常旺盛和强大,需要丰富多彩的体验。”孙云晓表示,让孩子在暑假这个宝贵的自由时间里,尽可能多地去体验,会让他们终身受益。
调查显示,超过60%的家长表示,希望社会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服务,丰富孩子的假期体验。为少年儿童编织一个快乐、充实、安全的假期,依然需要全社会携起手来,共同努力。
(来源:《中国教育报》)